7月9日,作家 、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何建明携其新作《浦东新史》在上海亮相。当日,浦东和浦西两地分别举办两场《从〈浦东史诗〉到〈浦东新史〉——浦东新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主题讲座 ,从而开启了该书出版后的第一个“城市题材 ”文学创作交流周活动。后续,在上海、江苏、广东和新疆将连续举办二十多场有关《浦东新史》的讲座 。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浦东新史》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的迅猛发展,特别关注上海浦东如何加速建设国际经济中心 、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全书以50万字篇幅 ,全景式展现这片热土的华丽蜕变,深入剖析陆家嘴金融城 、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的成长历程,追踪自贸区从1.0版到升级版的迭代之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典型的案例 ,立体呈现浦东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生动样本的完整风貌 。
《浦东新史》
“今天的浦东,足够大!足够强!也足够美!”“它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一页 ,值得讴歌。 ”何建明说。创作过程中,他走访80多个单位,面对面采访204位当事人,以非虚构手法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故事巧妙融合。书中既展现国家战略的宏观视角 ,又刻画从决策者到普通百姓的精神风貌,他们身上的向上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
值得一提的是,何建明与浦东渊源深厚。2018年创作《浦东史诗》时 ,他受浦东创业者激情感染,还寻得家族先辈在浦东的史迹,自此结缘浦东。《浦东史诗》出版后被欧美一些社会学研究机构称之为“研究中国发展的范本” 。
何建明感慨 ,写上海是一件幸运的事,除了有机会认识那些伟大建筑、知道它们的出生过程和肌体的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参与制造浦东的人物。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厦而不知建设它们的人的身形以及他们为之流下的汗水与泪水 ,那等于只翻了翻上海这本书的封面。在他看来,陆家嘴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就像一首没有标点的长诗 ,更像一曲如支支春笋般破土而出的现代化建筑交响乐章,每时每刻都演奏着优美旋律 。“很多人看到了高楼大厦 、看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灿烂伟大,更应该看到的是上海人、中国人在建设过程中的智慧与科技的力量、国家的精神。”
何建明出生于苏州,后参军入伍 ,在北京工作40余年。如今,浦东已成为他的“第三故乡 ”,他在《浦东新史》中写道:“回浦东 ,就是回故乡”,这份情缘也让作品既有历史厚度,又饱含人文温度 。2025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 ,《浦东新史》成为对这一历史时刻的纪念。评论界认为,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给“城市书写”提供了一种现实范本。